他是白血病杀手,放弃专利30年救万千

北京权威雀斑医院 http://pf.39.net/bdfyy/dbfzl/211210/10057623.html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9月6日,一位96岁的老人获得了奖金约为万元人民币的大奖。

获奖的现场,主持人当场连线了老人。

主持人问:“您的心情能不能与大家分享一下?”

老人说:“心情啊?好的坏的都有。”

说完,现场的人都笑了。

之后,老人解释道:“好的(方面),是觉得我们国家重视科学,我作为一个受奖者非常高兴;但另一方面我非常忧愁,这个奖为什么给我这种96岁、很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人?你们为什么不奖给年纪轻的人?”

后来,他私下问工作人员:

“能不能把这个奖退回去?不行啊?那就把奖金都捐了吧。”

这位老人叫王振义,被人称作为是“白血病杀手”,他获得的奖是未来科学大奖。

但即便拥有这个耀眼的称号,王振义依旧奔波不停,他说,“每天仍然有急性白血病病人死掉,我很难过,觉得我们努力了几十年只解决了一种白血病,而不是所有急性白血病。”

年,王振义在上海出生了,因为父亲在荷商上海保险行工作,所以他的家境十分优越。王振义的父亲还十分孩子的教育和品格的培养,所以给家里的五个孩子起名为“仁、义、礼、智、信”。

在王家,最大的规矩就是:做一个好人,做一个老实人。

在他7岁那年,最疼他的祖母得了伤寒,当时,家里立即请了一位医生,但因为医疗条件有限,祖母还是离开了他。这让王振义难以接受,他不知道为什么祖母会患上伤寒,为什么会治不好。

也因为这件事,王振义打开了医学的钥匙。

一年后,上海爆发“一·二八”事变,小小的王振义亲眼看见了战争的残酷,他的父亲告诉他,“只要落后就会遭人欺负,你要好好学习,学科学救国。”

王振义很争气,他开始用功读书,年,王振义免试进入震旦大学(上海交大医学院),选择了医学专业。

6年后,拿到博士学位的王振义因为成绩突出,医院担任住院医师。

年医院院系调整,所以需要重新分科,作为住院医师他就让其他人先选,结果心内科、消化科、内分泌科、肾内科这些比较成熟的科室很快都被挑走了,王振义就选择了一个大冷门---血液科。

当时,王振义想“血液病较简单,就是拿个显微镜看一下细胞怎么样,就可以诊断了。”

进入血液科后,因为无人带路,他就只能自己看书摸索,结果一研究不要紧,发现血液科绝对不是他想象的简单,而是越学越深。

“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就这样,王振义在血液科这个看似简单的阵地,求索了一生。

年,王振义被派去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在抢救伤员的时候,王振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战士都出现了咳血、头痛等症状,经过诊断后被判断为结核性脑膜炎。

但让王振义疑惑的是,这个病不是传染病为什么会同时大批量的发作?

他开始怀疑诊断,不断发出疑问,他便开始查阅各类的资料,终于发现原来肺吸虫病的症状也是咳血、头痛。

王振义把自己的结论告诉大家,大家都不敢相信,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他把病人的血痰涂片拿到显微镜下观察,果然发现了虫卵。

也正是由于王振义的正确判断,一大批战士得以治愈,也因为这件事,他获得了二等功。

医院后,王振义把研究方向定在了白血病上。

而其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白血病家族中最为凶险的一种,如果用最通俗的讲描述这种病,那就是在人体内的内白细胞突然“罢工”,导致出血、高热等症状,抵抗力大大降低,很小的病菌都会导致人死亡。

如果不及时治疗,90%的病人将在半年内失去生命,最快的病人在抢救几小时后就死亡了。

而这种让人类闻风丧胆的疾病,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对它的有效治疗手段,这让医生们感到挫败万分。

王振义想,自己偏要攻克,他决心要“改造”癌细胞,让它们变好。

他是不停的看书、钻研,而能看的书有限,就连最简单的细胞培养他们都不会做。

王振义能想到的最快的方法就是跟外面去学习,只有有人去国外开会,他就一定要让人带回来一点信息。

有一次,王振义听说了一个好消息:以色列的一名专家在小白鼠身上试验,发现白血病细胞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逆转,变成正常细胞。

听到这个消息后,王振义特别的兴奋,他医院申请了一间五平方米的实验室,正式开始科研之路。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诱导分化的方式让细胞改变。

他带着自己的第一个研究生开始了研究,结果研究生毕业了,论文也发表了,但在病人身上却一直没效果。

这让王振义感到挫败,不仅仅是他,世界上其他的科学家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打算放弃了。

王振义不想。

8年后,王振义和他的团队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可以诱导分化急性早幼粒细胞。

但全反式维甲酸有一定副作用,如果要临床试验必定要承担很大的压力和风险。

年,医院来了一个5岁的小女孩,她高烧,口鼻流血,肛周脓肿,内脏多处感染,眼看命悬一线。

医院正是王医院。

白天的时候,她给孩子做会诊,因为孩子病情发展太快,所以晚上回家就和丈夫讨论该怎么办。

结果王振义一听就对妻子说:“我在研究这个,你们试试看。”

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疗法,孩子父母也同意“死马当活马医!”

但王振义的同事们却提出了不一样的声音,因为当年王振义已经62岁,功成名就,治疗方案一旦失败,很可能名誉扫地。

王振义决定要试一试,毕竟这是救孩子的唯一办法了。

他说:“我不是拿病人做实验,而是从病人需要考虑,为了挽救生命,冒险是值得的。”

七天后,奇迹出现了,孩子的病情出现转机,一个月后症状完全缓解,这个姑娘现在已结婚生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而她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口服“全反式维甲酸”成功痊愈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例。

为了避免是治愈个例,王振义和学生医院去寻找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人,在一年的时间内他们一共治疗了24名患者,病情缓解率超过了90%。

年,王振义的相关成果发表在《血液》上,这篇论文后来被评为全球百年来引证率最高和最具影响的86篇论文之一,医学界为之轰动。

后来,王振义与学生又提出了“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让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而该疗法与青蒿素的发现等并列为“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

王振义开始推广这个新疗法,但“全反式维甲酸”粉剂当时只有上海第六制药厂能生产,而且还是出口国外用于制作化妆品,而这种原始的粉剂必须按照严格的程序做成药丸,由于尚不能形成批量,厂家不愿生产。于是,医院特别开了个小车间制作药丸。

没过多久,在王振义的推广下药的生产量慢慢上去了,王振义也没有申请专利,因为他想让更多的病人都能吃得起这个救命药。

30年前,这个药卖11块钱,而现在一盒药的售价为元,并且纳入了医保,但进口的类似药物价格已经高达两万元。

年6月15日,王振义获被称为世界肿瘤研究的“诺贝尔奖”的凯特林奖后,一向注重知识产权的西方人向他发问:“您当初为什么不申请专利?”

对于这些追问,王振义总是说:“我国自主生产的全反式维甲酸能够使白血病患者少一点痛苦、少花一点钱,那我们为什么不迅速地向国内外传播呢?医学科学家要有独立思考的本领,更要有宽广的胸怀。在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领域,我们既保持领先,又不垄断。对此,我不后悔!”

而他也说,“当然,如今科学研究、发明创造都需要钱,因此我不鼓励这个时代的科研人员放弃专利。但医生不能想着发财,救死扶伤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除了治病救人外,王振义最看重的就是人才的培养。

他喜欢自己提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研究。

在学生做报告的时候,王振义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他绝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分子生物学的结构、显微镜下观察细胞、X片显影结果,再小的细节出现难以解释的结果,王振义都会让学生再做一遍。

就连报告上一个英文单词不准确,他都会一一指出来要求改正,甚至有的时候学生们英语语音发音有问题,他都会提醒学生们改过来。

但有一次,学生的一个改变让他感到焦急。

偶然的机会,已经退出管理岗20多年的王振义跑去听了一场科研报告,他发现这个孩子发现了一个可能与白血病相关的基因,这让他十分的欣慰。

但一年后,王振义再一次听这个年轻人的报告时,他十分失望。

因为,他的科研课题已经更改了方向。

他说:“你不断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而每个研究方向之间的区别又那么大,这怎么可能会获得一个突破性的发现,一个机遇,一个与解决老百姓重大疾病真切相关的重要研究成果呢?”

但后来王振义发现,问题的根本其实并不在孩子身上。

是制度的问题:

“我们目前的评价标准往往还是看论文,不太注重实际工作能力。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年轻人看哪里发论文快,就投入哪个方向,今年做这个,明年就掉转枪头做那个。”

但这些现象都让这个老科学家感到着急。

他开始身体力行,已经96岁了依旧每个星期四上午雷打不动地进行由他主讲的教学查房活动。

王振义还起了个名字叫“开卷考试”,就是每周一由学生出题目,提交临床上遇到的疑难病例,然后,他会一条一条地上网查询,寻找相应的医学科技前沿资料,到了周四的时候就和学生们一起讨论研究。

他说,“这种‘开卷考试’有3个好处:一是逼着自己去看书,掌握新的东西;二是锻炼自己头脑,延迟痴呆症的发生;三是让年轻人得益,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去看这么多东西。”

王振义这一生,获奖无数,但在他的办公室却有个奇特的现象:看不见任何奖状、奖章,也没有与大人物的合影。

他获得的奖金,绝大部分都被他捐了。

年,他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万元奖金中40医院、40万元捐给学校、10万元捐给他所在血液研究所;年,他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万元奖金中医院,其余分别赠予参加全反式维甲酸研究的团队成员。

今年,王振义获得了未来科学大奖,他又打算捐了。

记者来到老人的家中采访,他说:“年未来科学大奖颁给了我这个‘老油条’。我还能再等五年、十年见证一个新成果吗?很难了。”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积累的学术财富传给年轻人。”

还有,“我最喜欢别人叫我王医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engprint.com/nztp/15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