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振义ldquo拿着国家的津

年度国家 科学技术奖将于年1月揭晓。今天,锐科技为您讲述国家 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院士的故事。

获奖者:王振义(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获奖年度:年度

癌细胞能“改邪归正”吗?王振义院士答:能。这个答案,他苦苦寻求了近半个世纪。

他带领他的团队,在凶险莫测的白血病领域,大海捞针般找到了一把“钥匙”,神奇地打开了一个人类医学史上从未启开过的“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这可不是一般风险,是人命啊!”

年的一天,医院,5岁小女孩小静,高烧,口鼻流血,肛周脓肿,内脏多处感染,生命危在旦夕。

她患的是令人胆寒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是“血癌”,是绝症,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白血病中最凶险的一种,发病急骤,死亡快。快到什么程度?医院到死亡,往往不超过1星期,甚至只有两三天。

血液病专家王振义时任第二医学院院长,他的夫人医院的儿科血液病科医学顾问,白天与主治医生诊治了这个病孩,晚上,她回家与丈夫讨论怎么办。

王振义看到发着高烧、出血的小姑娘正一步步走向“天国”,心里隐隐作痛,他试探着对孩子父母说:“我有一种新疗法可以一试。”

新疗法就是用全反式维 作为诱导剂,试图让恶性细胞转化为良性。

王振义比喻说:“关于肿瘤细胞,就像自己的孩子中有一个变坏了,我是打他呢?还是教导他呢?常规的治疗方法是肿瘤细胞一定要杀掉。就是用化学药物的治疗,叫化疗。化疗有一个缺点,不仅是把肿瘤细胞毒死了,正常细胞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而我们这个治疗方法,是叫诱导分化,就是劝导它弃邪归正。”

此前,诱导分化只是一种理论的可能,国际上只有以色列科学家在小鼠实验中获得成功,但从未应用于临床。风险可想而知。王振义也面临着一旦失败,家属迁怒于新疗法的压力。

但王振义仍然非常坚持。他认为首先因为体外培养证明这个药可以使白血病细胞变为正常,用药过程中也一直密切观察,确实发现肿瘤细胞在“好转”,更关键的是:“我的思想很‘端正’,我不是拿病人做实验,而是从病人需要考虑,为了挽救生命,冒险是值得的。”

1天、2天、3天……第7天,“奇迹”发生了。自“鬼门关”返回的小女孩症状明显改善,1个月后,病情完全缓解……

这是世界上 个口服“全反式维 ”成功痊愈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例。

有人认为,这一例也就是“瞎猫碰到了死老鼠”,王振义却因为有了这 例而变得更加勇气百倍。在他的安排下,研究生黄萌茸骑着医院去寻找,找什么?找病人!每找到一个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人,就与该院的主治医生商量试用他的新疗法。就这样,王振义担着天大的风险,在该年采用“全反式维 ”又陆续治疗了2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病情缓解率超过了90%。

震旦大学医学院届毕业生合影,第三排左三为王振义

“白血病治疗的‘中国革命’”

在临床证明了“全反式维 ”的神奇效果后,王振义即刻着手第二件事:推广,以抢救更多命悬一线的患者。

为了尽快推广新疗法,王振义小组从年起撰写了一系列论文,论文的 署名人是研究人黄萌茸及其他医生, 一位署名人才是王振义––这是他一贯的作风:把合作者、特别是把年轻人推到前台。

推广 的困难是药物供应不上。当时全国仅上海第六制药厂能生产“全反式维 ”粉剂,主要用于出口––外国人用它做化妆品。这种原始的粉剂必须按照严格的程序做成药丸,才能提供给病人服用。由于尚不能形成批量,厂家不愿生产。于是,医院特别开了个小车间制作药丸。后来药用量逐渐大了起来,医院来要,国外也来要––因为只有中国才能提供这种成药呀!

国外多家 血液研究机构也加入了临床试验的行列,同样证实了这些包装普通的小药丸所产生的令人震惊的奇效:年,法国Fenanx的5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例完全缓解率达91%!年,美国Warrell的79例病例完全缓解率达86%。

年,美国《科学》杂志在报道该成果时指出,已有例以上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受益。

国际大奖“从天而降”

年6月15日,王振义(左三)在美国领取有国际肿瘤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凯特林奖”

年初春,一封邀请函飞越重洋来到了王振义的办公桌上,他打开信函,愣住了:自己被授予本届“凯特林癌症医学奖,与法国同行劳伦?德古斯共享”,特邀请他亲往领奖。此奖被公认为世界肿瘤研究的“诺贝尔奖”。

因为王振义并未申报过此奖。“这也说明了该世界 研究机构的一种风格:实事求是。只要证明了你的科学成果是真实的、有价值的,他们就认可,就褒奖,就推广,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也不管你过去名气大小––而这一点,当时在国内的科技界是欠缺的。”王振义的语调依然淡定与平和。

领奖地点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大厅。年6月15日,富丽堂皇的主席台中央,并立三面国旗:美国旗、中国旗、法国旗,分别代表获奖者的祖国。一个多世纪以来, 次有中国人登上这个领奖台。

当年,王振义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后他又陆续荣获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法国台尔杜加奖、美国血液学会海姆瓦塞曼奖。

一九五八年,王振义夫妇和三个儿子

“拿着国家的津贴,不能白吃饭”

王振义渐渐变得国际知名。医院的医生到国外交流,常有外国朋友说:“我知道,你们那里有个老医生,叫王振义。”

王振义的一生,获奖很多,但在王振义的办公室里,看不见任何奖状、奖章,也没有与大人物的合影。在他的家里也是一样,客厅的墙上只挂着一幅白牡丹的油画,题为《清贫的牡丹》,是一位亲戚画的,看他喜欢就送给了他。“应该把事业看得很重,把名利看得很轻。”这是王振义对这幅画的解读。

他的办公室有一扇能欣赏风景的大窗户,他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医院多照顾我。”其实,这间办公室原本有约20平方米,硬是被他隔了一半出去分给别人,因为他觉得自己实在用不着。他说:“人要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年轻时总以为日子很长,现在到了生命快到终点时才发现,人生其实很短促。人终究是要离开这个世界,能留下来的只是对人有贡献的事。”

王振义仍致力于白血病的研究,用他的话说,“拿着国家的津贴,不能白吃饭”。经过他带领的团队多年深入的研究,在摸清急性早幼粒细胞诱导分化的医学原理后得知,国内 能合成的“全反式维 ”,恰巧就是治疗APL病最有效的药物,其疗效是“13顺维 ”的10倍。

王振义直言,这次成功的确有很大幸运的成分,他称其为“上帝给的机会”。不过,他坚信,机会不会凭空从天上掉下来,上帝给予机会一定是有前提、有条件的:“首先,必须端正思想,研究问题的目的是帮助别人,不是赚钱。如果只为赚钱,我不可能失败那么多次还一直坚持。其次,要勤奋钻研,遇到困难,不断克服。第三,要尊重事实和科学,不能造假。”

他笑着说:“当你做好了准备,无形中,机会总会到来,或早或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engprint.com/nzss/6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