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简称再障,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以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两系或三系(全血)血细胞减少为特征,临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确切病因尚未明确,已知再障发病与化学药物、放射线、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素有关。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我国的年发病率为0.74/10万人口,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根据骨髓病理及外周血红细胞计数分为重型AA(SAA)、极重型AA(VSAA)和非重型AA(NSAA)。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方法:研究人员选取了1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其中重型10例,非重型8例;7例曾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均无效。从正常足月分娩胎儿的脐带分离培养UC-MSC,静脉输注给患者,每次输注细胞数为1×/kg,每周输注1-2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学、骨髓活检、外周血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临床症状等,观察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结果:结果显示3例患者基本治愈,7例缓解,1例明显进步,2例患者贫血和出血症状好转、输血间隔延长,5例无效;总有效率72.2%。7例既往对免疫抑制剂无效的患者中,4例有效。12例患者在治疗前外周血CD4+/CD8+细胞比值倒置,治疗后11例不同程度升高(其中7例恢复正常)。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结论:证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有助于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尤其对免疫抑制治疗无效、不适合移植或不能耐受相关副作用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脐带干细胞为98岁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带去优质生活

98岁的纪大爷于10个月前出现乏力、纳差、头晕、心慌症状,明确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且伴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3级”。纪大爷长期依靠输血维持治疗,但重度贫血及长期输注红细胞产生的血色病严重影响了他的脏器功能。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纪大爷来到山东省立三院血液科求医问诊。

通过研究纪大爷的病史及治疗史,血液科主任余喆带领团队为纪大爷采用了小剂量免疫抑制剂口服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1/周)治疗。此次治疗明显延长了纪大爷的输血间隔,改善了他的造血功能,同时未对其慢性病及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产生任何不良影响。脐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方法:患者女,13岁,2年余前因“皮肤瘀点瘀斑3d伴鼻腔出血1次“于外院就诊。年10月9日开始进行预处理,10月15日行造血干细胞移植,11月27日输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过程中未观察到不良反应。

结果:年12月20日查供受者嵌合状态,显示完全供者表型,1月后出院,患者出院后定期随访,WNC(3-5)×L,HGB80-90g/L,PLT(~)xL,最近一次环孢素血药浓度为48μg/L。

结论:在脐血移植后早期输注MSC,可帮助造血恢复,减少治疗相关死亡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联合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

方法:对2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半相合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MSCs)共移植。

结果:平均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时间分别为12天和14天,21例没有出现血小板恢复时间延迟现象,且没有观察到严重的急性GVHD(aGVHD)增多。患者的2年后无进展存活率为74.1%

结论:结果表明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能够减少移植失败和GVHD的发生。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engprint.com/gznz/11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