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结肠供血不足或回流受阻引起结肠壁缺氧损伤所致,表现为腹痛、鲜血便等。本病临床表现及结肠镜所见与炎症性肠病有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缺血性肠炎往往发生在老年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便秘等病史,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先有腹痛继鲜血便;48小时内内镜检查见糜烂、溃疡,黏膜淤血改变,病灶与正常黏膜有明确分界线,发生部位以左半结肠多见;病程呈自限性;内镜随访病变短期内好转;结合活检病理组织学所见,与炎症性肠病(IBD)鉴别不难。但在病程中期就诊者常需与初发型IBD鉴别。鉴别诊断中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初发的IBD少见于50岁以上,如见纵行溃疡、卵石样外观,结合克罗恩病(CD)的肠外表现和肛周病变,病理肉芽肿改变则支持CD;反之自限性临床过程及短期内内镜下病变好转支持缺血性结肠炎。缺血性肠炎有时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活检见隐窝脓肿与溃疡性结肠炎(UC)相似,但缺血性结肠炎呈节段分布,少见直肠受累,结合临床过程及内镜下病变演变过程可作鉴别。